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

历史是一面镜子 -- 当下人不再用的镜子

读文有感: 
  现今社会,有权的人,就被权力腐化;感叹啊!有德有品的人,什么时候才能获得权力?很多时候,我们的是非价值真的是很薄弱的,人非圣贤,即使是贤德之人,也会犯错,可是,大是大非的观念不是奢侈品。
  最近陪母亲看“北魏冯太后”,因为母亲看了片头,就一直问我这个剧情是怎样,那个又是如何的, 。。。, 我不知道啦!可是,我对历史还是有一点点兴趣,就去网上看看,一看之下,哦!原来,冯太后是个花痴,又是个弑君,杀子的女中豪杰。
  从这个女人中,我们学到了,性并不是人品的全部,食子的也未必就是禽兽;冯太后是个矛盾的人,一个有着多重人格,可是,却又处处表现过人处事哲学的人,做一个母亲,基本上相当失败,作为一个祖母,又很成功;以道德的标准(特别是马来西亚的标准),无疑为人有明显瑕疵(花痴),可是一个领导人来看,她又是一个贤君!
   
  下边是从网站上“拷贝”的一段轶事,丛中,我们还要发掘成功政治人物的修养,进而讨论我们的社会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!
 
== 截录自:http://culture.china.com/zh_cn/history/diwang/11036694/20060530/13359734_5.html==

  冯太后在政治上无疑是个铁腕人物,但她在日常琐事上却表现得仁慈和善。有一次,她身体不舒服,服用庵闾子(一种中草药),主事的厨子却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,由于粗心,他居然没有发现粥中竟有一支数寸长的蝘蜓(类似壁虎的爬行动物,俗称石龙子)。冯太后正要张嘴吃时,用汤匙轻轻一搅挑了出来。在一旁奉侍太后的孝文帝见此情状,很是恼火,狠狠地将那厨子大骂了一通,并准备处以严刑。冯太后却笑着摆摆手,把早已吓得体如筛糠的厨子释放了。孝文帝对此感触很深,很多年后,他也没有忘记。
  到他亲政后,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。一次是厨师在进食时不慎将热汤撒了,烫伤了孝文帝的手;另一次是他在吃饭时,也发现碗中有飞虫之类的东西。孝文帝既没有对厨师发火,也没有怪罪于人,只是和冯太后当年一样,一笑了之。
 
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承,除了把知识教给下一代,同时,也把明辨是非的观念,传给下一代。社会上一致认为教师是教育社会未来栋梁的观念,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,孔子很久以前就说: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。其实,生活环境里,处处都是教育的素材,处处都是教育家,所以,由一个人的教养,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,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,整体上反映了,一个国家的生活素质;相信大家都听过“孟母三迁”的故事,难道孟母没事就喜欢搬家吗? (。。。 也是有可能)
  从“北魏冯太后”的故事中,我们看到祖母(家人)对孙子的影响,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,孩子小时候通常都会活在父母的影子里,用父母为模范去待人接物,去学习,一直到他们能够独立思考,可是,很可惜的,有些人,永远都走不出自己的路,而有些人也就只看到他自己井底的一片天;当然,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,故事中的黄帝就是个好例子。
 
  而故事中也点出了,家教中的一个重要讯息,身教重于言教,虽然,我常常认为,即使我不能作为一个榜样,并不表示,我不能给人正确的观念,就好像一个狂抽烟的父亲,叫儿子不要抽烟,父亲虽不能言行一致,并不表示,父亲不知吸烟是错的,可是,父亲知错却不改,也是一种负面教材。是非和行为是可以独立的,当然,言教是不如身教来的彻底和贯彻始终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中国芯。。。